美国《2021年国防授权法案》12月11日在参议院获得了通过。该法案主要是对美国下一财年的军费预算进行授权,然而法案中涉及中国的条款竟达近40项,包括确认《与台湾关系法》、对台六项保证,持续对台军售等,而最令人关注的是,法案提出了所谓“太平洋威慑倡议”。
法案提出的美国2021财年军费计划为7405亿美元,其中为“太平洋威慑倡议”拨款达22亿美元。按照美军的设想,在2026财年结束前,还将会斥资200亿美元主要用于“太平洋威慑倡议”。
根据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维森今年3月向国会提交的《重新获得优势》报告及最新战略构想,在200亿美元中,58.5亿美元将用在西太地区。
一是升级改造太平洋地区的导弹防御系统。包括在第一岛链部署陆基反舰、防空导弹系统,在第二岛链部署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其中16.7亿美元建立关岛防御圈;10亿美元部署“海上打击战斧”和增程型“联合防区外空地导弹”;10亿美元在夏威夷部署国土防御雷达,用于探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高超声速武器等。
二是改善美军印太地区的灵活部署态势。包括恢复第一舰队建制,部署在太平洋地区某个盟国;在关岛以北160公里的天宁岛强化空军基地功能,作为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备用机场;强化B-1B、B-52战略轰炸机在东亚地区的动态部署等。通过增强在太平洋地区的机场和港口的保障能力,达成前沿配置与后方部署及机动部署的有机结合,使兵力分散、火力集中的分布式杀伤链战术逐渐成为现实。
三是强化联盟围困策略。包括提升与印太盟友的互通互联、情报信息共享能力;加强与印太地区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的联合军演,甚至今后不排除与台军开展类似计算器图上作业形式的联演;扩大与日本的武器技术合作,与澳大利亚合作开发机载远程高超音速导弹;进一步资助印度战略牵制中国等。
不难看出,“太平洋威慑倡议”的核心思想是与美国印太战略一脉相承的,主要目的在于消弱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遏制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保持和扩大对中国的军事力量优势。
“太平洋威慑倡议”的投资项目有可能大部分实现,但威慑的目的却难以达成。
首先,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美军整体力量发展的速度。中国2020年军费为12680.05亿元,增长6.6%,如果按照同样增长速度,2021年中国军费至少增长100多亿美元。而美军2021财年军费7405亿美元只比2020年的7380亿美元增长了25亿美元。如果论军力增长速度,中国军队无疑大大超过美军。
其次,五年200亿美元投入作用有限。2014年美军曾经针对俄罗斯搞了一个“欧洲威慑倡议”,到2020财年一共花费了220亿美元,但这些投入并没有在欧洲形成集体对抗俄罗斯的局面。五年200亿的投入能否实现也有不确定性。2021年美军军费一共增长25亿美元,而在太平洋一个地区就要投入22亿美元,实际投入不一定能够满足美军的全部愿望。
第三,亚太地区国家并不会一味地选边站。日本、韩国加入了没有美国在其中的RCEP,表明这两个国家与中国打交道时非常重视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不会为了美国的战略利益而不顾一切地牺牲自身利益,美军若想在这两个国家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和第一舰队都存在难度。新加坡已经多次表态不想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选边站。印度即使希望美国帮助自己,也并没有全身投入美国的怀抱,不放弃与中国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解决边境问题,与美国的内心希望有一定落差。越南、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坚持与中国谈判签署《南海行为准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不附和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上述动向表明,对于美国的“太平洋威慑倡议”,域内国家响应的程度是有限的,并不都想绑上美国的战车。
相较于中国的规划、计划而言,美国的“太平洋威慑倡议”是一个中短期的设想,未来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投入与发展还有许多不确定性。但总体而言,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慑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只会加大,不会减小。对于中国而言,重要的是发挥国家和军队建设的整体战略设计优势、长期规划计划优势和上下各级执行力的优势,加速发展,坚定不移地完成建军百年奋斗目标、2035年信息化军队建设目标和2050年左右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目标,以经得起任何惊涛骇浪的考验。
(作者王云飞是中国军事专家,三策智库高级研究员)
中美印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