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起诉近一年后,美国司法部终于在1月20日撤销了对麻省理工学院华裔教授陈刚的指控。根据联邦调查局的说法,陈刚有“未提交外国银行账户报告”和“在纳税单上作伪证”的嫌疑,而这意味着陈刚可能受到了来自中国的“非法资助”。作为麻省理工首位华裔系主任和世界首屈一指的科学家,陈刚案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中美科技竞争的背景下,此案常被认为是美国“中国行动计划”的滥伤。尽管美国政府对此进行了撤诉处理,但此案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陈刚本人表示:“不必要的恐慌正侵扰着学术界,其他科学家仍面临指控。”一方面,学界对于“中国行动计划”的不满情绪正在高涨,而另一方面,“中国行动计划”是美国对华科技竞争的重要司法“大棒”,而美国对华的科技打压是不会停止的。“中国行动计划”将会如何变化?这个话题关乎着美国华裔科学家未来的处境。
一、裹挟于“中国行动计划”洪流中的华裔科学家
科技实力是当代综合国力中最核心的要素,中国科技实力的增长引发了美国的焦虑。加之美国对华存有科技上的偏见,其认为中国通过“经济间谍”行为获取了美国大量的科研成果,对华进行科技封锁的呼声在美国政界一直存在。2018年11月,司法部长杰夫·塞申斯(Jaff Session)宣布了旨在打击中国科技与经济竞争力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具体的行动方略则是对知识产权进行严格保护,严格审查美国科研人员与中国的联系,对“偷窃”科学技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到目前为止,中国行动计划一共“炮制”了77起案件,并有148人因此受到指控。
美国国内的科研人员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华裔科学家所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2009年以来,被司法部起诉为“经济间谍”的人中有52%的华裔。而自2018年以来,被司法部起诉为“经济间谍”的人种中有88%的人为华裔。亚利桑那大学和美国华人华裔团体 “百人委员会”(Committee of Hundred)的联合调查发现,51%的华裔科学家都表示对美国政府的监控感到恐惧,而非华裔科学家仅有11.7%的人有同感。附带在中国行动计划中的“种族主义”可见一般。国会的太平洋裔美国人核心小组(Congressional Asian Pacific American Caucus)主席赵美心(Judy Chu)也表示,联邦调查局对于案件的调查并非是以正常方式进行,而是从具有种族特质的嫌疑人身上先开始调查。
但中国行动计划并不局限于对华裔的种族歧视或仅仅是打击“经济间谍”。从本质上来看,中国行动计划是美国“脱钩”战略的一环。但美国必然能够认识到,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难以被撼动,中美经贸领域全面的“脱钩”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美国只能选择在最关键领域进行脱钩,即科技领域。高强度的司法审查会造成学界中近似于“麦卡锡时代”的恐怖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下,美国科学家会对来自中国的资金和机会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中美学界的联系则会自动受到削弱。余下的科技合作也将受到来自政界的阻力,这会使得中国难以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技术。
二、“中国行动计划”将会去往何方
中国行动计划是影响美国华裔科学家的生存状况与未来发展的最直接变量。幸运的是,“中国行动计划”有着诸多的内在矛盾,若美国政府不对其进行调整,其必然会走向崩溃。(编者注:2月23日,美国司法部宣布将结束“中国行动计划”。)
从其自身来看,中国行动计划是一个十分混乱的计划。根据美国政府的说法,中国行动计划的目的在于打击经济间谍。可事实上,仅有25%的嫌疑人涉嫌违反了《经济间谍法》(Economic espionage act)。令人啼笑皆非的是,2021年的6起案件中,竟然有3起案件的嫌疑人是因为“学术不端”问题而受到调查。而时至今日,司法部也未能给出中国行动计划的官方定义与具体措施,其仅仅罗列了计划的目的。
从其影响来看,美国的科研环境受到了巨大的破坏。美国的科研环境一直被认为是包容开放的,这样的环境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美国在科技上越领先,则其自信心越强,而科研环境则能够更加开放和自由。这样的良性循环是美国科技霸权的支柱,而中国行动计划破坏了美国科研环境的自由与开放。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在2021年9月份的调查显示,竟只有不到25%的人认为美国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实现了对科学开放性的保障。中国行动计划或许能减缓中国科技实力的增长,但美国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在另一方面,美国无法承担丧失华裔科学家的代价。斯坦福大学的调查显示,有97%的华裔科学家和94%的非华裔科学家认为华裔科学家在科研与教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行动计划”则正在增加华裔科学家与美国的隔阂,一个缺乏华裔科学家的美国,必然会在STEM领域成为二流的国家。诺贝尔奖得主、前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Steven Chu)表示,“我们搬起石头砸的不是自己的脚,差不多砸的是自己的头。”
从美国社会的反应来看,中国行动计划也必然会走向崩溃。陈刚案触怒了麻省理工学院和整个学界,大量呼吁变革的声音开始出现。一年前,在陈刚被起诉的初期,近两百名来自麻省理工大学的教职工签署了联名信对他进行声援,他们表示,司法部的行为是对“任何从事科研工作的公民的侮辱”。陈刚案所引发的“寒蝉效应”是不可磨灭的,人人自危的科研氛围开始在美国弥漫。而对“中国行动计划”的不满情绪充斥着整个美国学界。在9月份,斯坦福大学177余名教职工致信司法部长梅里克·加兰(Merrick Garland),呼吁其结束“中国行动计划”,最终有来自全美223所院校的近两千教职工响应了这封信函。可以说,反对“中国行动计划”与反对政治干涉学术已经成为了美国学界的共识。
综上所述,中国行动计划是一条死路。事实也是如此,中国行动计划逐渐走向了衰落。2020年中国行动计划共引起了31起诉讼,在2021年只有6起。
三、华裔科学家们还能回到从前吗?
当前美国的政策既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又引发了学界强烈的不满,美国的政策必然会发生转变,可这并不意味着华裔科学家们能够回到从前。
华裔科学家的未来主要取决于两大变量:第一是美国种族问题的发展情况,第二是美国对华科技政策的演变状况。种族问题的情况为华裔科学家的发展划定了上限。美国对华裔的敌视有增无减。联邦调查局最新的调查显示,2020年美国的仇恨犯罪达到了12年来的历史新高,针对亚裔的袭击从158起跃升至274起。美国社会仍怀着“非我族者,其心必异”的看法,华裔科学家依旧会首当其冲地成为被怀疑对象。但美国对华科技政策的改变,或许将是华裔科学家的“福音”。
对华构建科技壁垒的代价太高,美国对其科技领域的“脱钩战略”进行了反思。美中政策特别工作组(US-China Policy Task Force)在报告《中国的新方向:美国政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就提出,中美之间的科技“脱钩”应该更有选择性。进而提出,一定要鼓励中国留学生和学者赴美参与科学研究。美国政府也的确采取了更有选择性的脱钩战略,采取了“小院高墙”(small yard,high fence)式的“精准脱钩”战略,对最核心的科技进行“严防死守”的同时允许同中国在非核心科技领域进行交流合作。美国国防部对“军企”名单进行了重新审核,将小米和箩筐科技移出了“军企名单”,而对字节跳动和微信的禁令也被撤销,被监禁近3年的孟晚舟也得以归国。由此可见,美国逢中必反的科技战略得到了改变。但对于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美国会采取更为激进的保护性措施。在这些领域上,美国甚至已经做好了在全世界上组建技术同盟并使用“举国体制”同中国竞争的准备。
由此可以预测的是,美国对于华裔科学家的司法干涉不会停止。但是干涉的范围会有所减弱,因为美国放弃了粗犷型全面脱钩的战略。不过从事关键技术研发的华裔科学家,处境很可能会比以前还要艰难。
结语
2018年以来,“中国行动计划”使华裔科学家的“美国梦”几经破碎,而美国的“开放和自由”的科研环境受到了影响。美国国内对“中国行动计划”的不满情绪正在激增,而陈刚的“沉冤昭雪”无疑是对华裔科学家的一次鼓励。可美国的“科技种族主义”暂时无法消退,华裔科学家受敌视的情况不会有巨大的改善。美国的对华科技政策的改变兴许能带动华裔科学家处境的好转,但他们境况的改善程度不宜被高估。
参考资料
1.Ellen Barry, “In the End, You’re Treated Like a Spy,’ Says M.I.T. Scientist”,The New York Times,Jan 24, 2022
https://www.nytimes.com/2022/01/24/science/gang-chen-mit-china.html
2.Alana MastrangeloA,100 MIT Faculty Members Stand in Solidarity with Prof Accused of Secret Ties to China,Breitbart,Jan 24,2021
https://www.breitbart.com/tech/2021/01/24/100-mit-faculty-members-stand-in-solidarity-with-prof-accused-of-secret-ties-to-china/
3. Ellen Nakashima,Charges dismissed against MIT professor accused of hiding research ties to China,The Washington Post,Jan 20,2022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security/mit-gang-chen-dismiss/2022/01/20/912f68aa-786b-11ec-bf97-6eac6f77fba2_story.html
4.David Nakamura,Hate crimes rise to highest level in 12 years amid increasing attacks on Black and Asian people, FBI says,The Washington Post,Aug 30,2021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security/hate-crimes-fbi-2020-asian-black/2021/08/30/28bede00-09a7-11ec-9781-07796ffb56fe_story.html
5.Adam Hadhazy,Stanford community members participate in event decrying the racial profiling of scientists of Chinese descent,Nov 18,2021
https://news.stanford.edu/2021/11/18/stanford-community-members-decry-racial-profiling-chinese-scientists/
6.Andrew Silver,“US political crackdown spurs fears of Chinese brain-drain”,Nature,Sep 7,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359-5#ref-CR1
7.Natalie Colarossi,“ Professors Accuse Trump-Era 'China Initiative' of Racially Profiling Chinese Scholars”, The NewsWeek,Nov 13,2021
https://www.newsweek.com/professors-accuse-trump-era-china-initiative-racially-profiling-chinese-scholars-1628497#:~:text=%22Instead%20of%20the%20normal%20process%20of%20beginning%20with,Chu%20said%20in%20a%20statement%2C%20Rafu%20Shimpo%20reported.
8.Sha Hua,Visa Restrictions on Chinese Students Endanger U.S. Innovation Edge, Universities Say,The Wall Street Journel,Nov 3,2021
https://www.wsj.com/articles/visa-restrictions-on-chinese-students-endanger-u-s-innovation-edge-universities-say-11635856001
9.Jeffrey Mervis, What the Charles Lieber verdict says about U.S. China Initiative, Science, Dec 28,2021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hat-charles-lieber-verdict-says-about-u-s-china-initiative
10.By Eileen,Jess Aloe and Karen Hao “The US crackdown on Chinese economic espionage is a mess. We have the data to show it.”MIT Technology Review,Dec 2,2021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1/12/02/1040656/china-initative-us-justice-department/
11.Peter R. Zeidenberg,“Biden’s DOJ Needs to End War on Chinese-American Scientists”,Bloomberg Law,Jan 28,2021
https://news.bloomberglaw.com/us-law-week/bidens-doj-needs-to-end-war-on-chinese-american-scientists
12.Amy Qin,“As U.S. Hunts for Chinese Spies, University Scientists Warn of Backlash”,The New York Times,Nov 28,2021
https://www.nytimes.com/2021/11/28/world/asia/china-university-spies.html?_ga=2.54563375.547630906.1643291662-1018492690.1637233589
13.Dipaneeta Das,“Joe Biden: US, China Need To Have Technological & Economic Competition, Not Confrontation”,RepublicWorld,Jan 22, 2022
https://www.republicworld.com/world-news/us-news/joe-biden-us-china-need-to-have-technological-and-economic-competition-not-confrontation-articleshow.html
14. Matt Perault and Samm Sacks,“A Sharper, Shrewder U.S. Policy for Chinese Tech Firms”,Foreign Affairs,Feb 19,2021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united-states/2021-02-19/sharper-shrewder-us-policy-chinese-tech-firms
中美印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