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印象》美中关系快报第19期
《中美印象》专访张彦
《纽约时报》驻北京的撰稿人、普利策奖获得者张彦(Ian Johnson),近日发表了一篇备受关注的文章,题为“中国为西方赢得时间,西方却浪费了它”。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反应不一。很多中国读者认为总算有西方记者为中国的抗疫战争说了点公道话(遗憾的是,这篇为中国说好话的文章目前在中国被屏蔽了)。
文章发表后,引发了不少争论。一位中国国际关系学者说,说中国为西方为赢得时间跟说意大利为欧洲赢得时间一样是无稽之谈。也有中国学者评论说,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就染上了那里的“逻辑”。尽管张彦在自己的文章里反复强调了中国政府在疫情爆发之初的应对迟缓,美国还是有不少人批评他“绥靖”。
3月16日,以“老爸的打手”著称的特朗普总统的大儿子小特朗普在推特上不指名地说:“美国媒体试图与中国的宣传——“中国为我们争取了时间”殊途同归,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低”。
特朗普总统在同一天也在自己的推特中使用了“中国病毒”的字眼。一位美国基督教福音派的牧师公开指责特朗普总统这样做是非常糟糕的。他在自己的推特中说,“总统先生,这是不能被接受的。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只能挑起对亚洲人的谴责、种族歧视和仇视。”(Mr. President: This is not acceptable. Calling it the "Chinese virus" only instigates blame, racism, and hatred against Asians - here and abroad. We need leadership that speaks clearly against racism; Leadership that brings the nation and world together. Not further divides.(点击这里查看相关报道)
特朗普这样做显然是试图推卸任何有关“他的政府抗疫不利”的指责,把中国当成自己渎职的替罪羊。当然,中国坊间流传的“病毒不是源自中国”的官方和非官方说法也可能为特朗普污名化中国提供了借口。
近日,《中美印象》的张涓对张彦先生就此文进行了采访,询问他撰写该文的心得以及在中国长期居住的感受。
中美印象(M.USCNPM.ORG):
您能介绍一下是怎么想起来要写“中国为西方赢得时间,西方却浪费了它”这篇文章的?
张彦(Ian Johnson):我觉得之前西方有关中国新冠疫情的报道有点单方面、负面。另外,我感到西方之前一直是旁观者的样子,没有对中国的疫情很上心,就像是置身度外。
中美印象(M.USCNPM.ORG): 如果您的这些同事转变一下报道重点,强调疫情可能对全世界造成威胁,从而引起全世界的注意,您觉得还会是现在大流行的局面吗?或者,因为中国长期的负面形象,即便这样报道也不会有什么区别?
张彦(Ian Johnson):很难预测那样做可能的结果是什么。美国记者数周以来一直在批评美国的回应,但也许大众还是没有听进去。也许这就是人类的天性:问题真正发生之后才会面对!
中美印象(M.USCNPM.ORG): 新冠疫情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有什么复杂的影响?
张彦(Ian Johnson):最初是负面的,但后来变得更加微妙,甚至正面。
中美印象(M.USCNPM.ORG): 要是疫情在美国大规模爆发,您最担心什么:是医疗资源不够还是社会动员力不强?
张彦(Ian Johnson):因为我不是美国问题专家,我无法详细回应这些问题。但是我觉得最初一些美国领导人对这个疫情的(严重性的)否认是令人震惊的。
中美印象(M.USCNPM.ORG): 就像很多重大问题一样,《环球时报》的主编胡锡进先生在这次疫情中再次成为焦点人物。您如何看待他在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角色呢?
张彦(Ian Johnson):他是一位民粹主义者,在中国有他发挥作用的地方。但我不是一个媒体问题专家。
中美印象(M.USCNPM.ORG): 您在中国已经居住了20多年。这个国家有什么地方让您特别喜欢吗?
张彦(Ian Johnson):我非常喜欢在中国生活。我喜欢与人互动,喜欢人们友善、好客的天性。我喜欢中国文化,喜欢游览著名的文化遗址,博物馆等。我喜欢在中国城市里逛,喜欢拜访乡村。我觉得我喜欢中国的大多数事情,尽管它当然也有缺点——拥挤、时不时的污染,以及有时过于严格的政府控制。
中国政府对美方打压中国媒体驻美机构行为采取反制措施
18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自即日起,“美国之音”、《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这5家美国媒体驻华分社向中方申报在中国境内所有工作人员、财务、经营、所拥有不动产信息等书面材料;《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年底前记者证到期的美籍记者从即日起4天内向外交部新闻司申报名单,并于10天内交还记者证,今后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继续从事记者工作;针对美方对中国记者在签证、行政审查、采访等方面采取歧视性限制措施,中方将对美国记者采取对等措施。
《中美印象》快评:
2018年12月美方要求有关中国媒体驻美机构注册为“外国代理人”,中方对此没有采取相应措施。2020年2月,美国国务院将5家中国媒体驻美机构列为“外国使团”,随后中方以《华尔街日报》发表污蔑中国人民的时评为由驱逐了几名该报的记者。美国政府随即决定限制5家中国媒体驻美机构采取人数,中方今天对此做出了报复。主权国家之间闹别扭、相互报复在国际社会司空见惯,不值得大惊小怪。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针锋相对发生在两国和世界都穷于应付新冠病毒“入侵”之时。在这样的时候,中美在公卫方面的合作显得格外重要。这样的你来我往使得本来就已经出现困难的合作和交流变得更加不易。这对美国、中国和世界无疑都是一个悲剧。
美国高官发文批评中国的“军民融合”
3月16日,美国国务院负责国家安全与反核扩散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福特(Christopher
Ford)在国务院网站发表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d额军民融合战略对国际安全构成威胁”(The PRC’s
“Military-Civil Fusion” Strategy Is a Global Security Threat)的文章。(点击这里查看此篇文章原文)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对此文的评论是:
中国的军民融合发展政策旨在有效整合军地资源,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将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于民。这一政策光明正大,不存在所谓“窃取”或“转用”国外技术的问题。美方一些官员罔顾事实,恶意歪曲中国的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并企图以此为借口推动对华技术封锁,干扰和阻碍中国与其他国家间正常的经贸、科技合作。这种带有陈旧冷战思维的做法,违背国际合作精神和当今时代潮流,损害中美两国利益乃至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中美印象》快评:
美国对军民融合应该非常熟悉,美国的很多企业,比如波音,本身就是军民两用的;美国的很多大学都接受国防部的科研经费。其实,最近一些年来,中国为了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在很多方面都在学习美国。美国一些中国军事专家认为,中国的军改基本是引进了美军的框架。中国在两年前成立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是按照美国国际开发总署设计的。2014年启动的“军民融合”更是步美国的后尘。
1961年1月18日,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即将离任时,他警告说,美国的民主正被武装部队和国防工业的共同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所侵蚀,如果不提高警惕,这个怪物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拿走美国人珍惜的自由和民主。(In
the councils of government, we must guard against the acquisition of
unwarranted influence, whether sought or unsought, by 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The potential for the disastrous rise of misplaced power exists and
will persist. We must never let the weight of this combination endanger our
liberties or democratic processes. We should take nothing for granted. Only an
alert and knowledgeable citizenry can compel the proper meshing of the huge
industrial and military machinery of defense with our peaceful methods and
goals, so that security and liberty may prosper together.)
从福特的文章来看,美国的担心主要还是中国利用举国模式在高科技领域占领领先地位,特别是掌控那些可以转换成军用的技术。换句话说,批评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不过是提醒美国的企业在与中方打交道时要谨小慎微,不要被中方“下套”,不知不觉拿走自己可以提高中国军队作战能力的技术。
中美印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