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访华
当前位置:首页>特朗普访华

特朗普访华的四张大牌:中国面临哪些最棘手的核心问题?

作者:   来源:中美学者智库  已有 2449人浏览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特朗普即将访华,他的访华之旅将是再次企图与中国建立共识之旅。目前中美关系中最棘手,按时间优先秩序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是朝核危机、中美贸易问题、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这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与美国息息相关。
  一、朝核危机
  朝核危机并不是如中方所说的是朝鲜和美国之间的事情,因为朝鲜就在中国身边,并居于鸡脖的重要战略位置,离中国的中枢神经咫尺之遥,牵其一发,甚至动中国之全身。历史上,中国为朝鲜进行过多次战争,其中两次大的恶战,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国运。因朝鲜问题而引起的甲午战争中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并导致后续历史事件的恶性发酵的链式反应,不停地恶化中国的生存环境、中国的周边环境和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环境,并一直持续到中日战争;同样因朝鲜问题而引起的中国抗美援朝的战争,再次恶化了中国的周边环境,再次阻绝了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大环境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被迫采取一边倒的极端国家战略和意识形态,被迫与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隔绝长达20多年,并一度几乎遭致被苏联核打击的命运,直到毛泽东与尼克松破冰,邓小平主导中美建交,打开国门开放才再次开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朝核危机也不是中方所说的“解决朝核问题钥匙不在中国手里”之辞。解决朝核危机的钥匙绝不是只有美国手里的那一把,美国手里的那一把是极端的硬匙,中国手里一直握有一把不仅可解决朝核,还能决定朝鲜命运的软匙密匙。
  朝核危机对于中美双方来说,不是能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想不想解决和由谁付出代价去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武力解决还是外交解决的问题,而是解决了朝核问题后,中美双方的利益如何在朝鲜半岛划分的问题,中美双方在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空间如何平衡的问题。
  对于朝核危机,中美双方都是心有余而力亦足,只是美方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而想借中国之刀,似曹操温酒借关羽之刀力斩华雄,兵不血刃,以得渔翁之利;而中方基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的双重考虑,以拖刀之计对美虚与委蛇,顾左右而言他。对此,中美双方都心知肚明,从江湖到不久前的海湖,中美双方都难以达成共识,故朝核危机迁延不决。现在时不多予,朝核危机不仅是东北亚最紧迫的安全问题,也中国和美国必须要面对的重大安全问题,朝核已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其解决路径无非以下几种:
  1、中国单独解决:可能性几乎为零,除非朝鲜鲁莽到主动攻击中国,则上升到100%;
  2、美国及其盟国解决:可能性达70%,美国军事打击的战略资产部署已经到位,何时开打取决于特朗普此次访华的谈判交易和特朗普在国内政治上的处境何时达到转移视线的临界点;
  3、中美合作解决:可能性50%,取决于特朗普访华在贸易等问题上做出多大的让步和战后利益如何划分;
  4、美朝达成协议,建立外交关系:可能性10%,取决于金正恩的拥核地位能否谈判;
  5、金正恩在最后临界点退缩:可能性10%;美国的“极限施压”战略正在发挥作用,目前金正恩的强势正在衰减,朝鲜和美国正在纽约举行秘密谈判;
  6、金正恩突然暴毙:可能性5%以下;
  7、政变或人民起义:可能性5%以下,在联合国制裁的压力下,可能性正逐步上升;
  8、朝鲜承受不了全面的经济制裁而崩溃:可能性20%,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性正逐渐递增,并可能和第7合流增加其可能性。目前联合国制裁的效果非常显著,甚至出现朝鲜军人强行从在朝经商的中国商人汽车抽油的情况,朝鲜已对汽油、粮食、食品等战略物资和生活物资全部实行军管,平壤现在有美元欧元也买不到生活必需品,估计如果制裁持续下去,朝鲜会全面崩溃。
  朝核问题是特朗普外交上最棘手的一个问题,该问题关系到美国战后建立的“雅尔塔—联合国”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延续,关系到美国和盟国的关系和承诺的信用,关系到美国在东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空间是否瓦解的问题,因此美国绝不会退缩或让步。特朗普访华的一个重大使命就是要把中美合作解决朝核危机的可能性提升到50%以上。
  为解决朝核问题,特朗普不惜威胁以中美贸易战问题来向中国施压,逼迫中国做出让步,逼中国一步步收紧对朝鲜制裁的绞索,达到中朝之间最后走向全面对抗的目的。
  对美国来说,中美合作解决朝鲜问题是一个借力打力、事倍功半的战略。这对中国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一同样可以借力打力解除朝核威胁的近忧,二为构建未来中韩日经济圈清除一个重大的障碍,三可以尝试以中美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未来世界秩序的构建这一顶层设计的问题。
  中国和美国一样需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朝核问题,中国尤其不能使朝鲜再次成为中断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滥觞,成为中国大历史中冲破历史三峡瓶颈的羁绊之一。
  二、中美贸易问题
  中美贸易问题是长期困扰中美关系的一个重大问题。特朗普在竞选总统时就以“糟糕的贸易协定”来大肆攻击中美贸易上的不平等,他认为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公平不公正的,他认为中国一面操纵汇率,一面国家补贴亏损对美倾销,中国一直在美国构建的经济秩序下利用其制度性漏洞在坐美国的顺风车。特朗普要解决中美间的重大贸易问题就是美国对中国巨大的贸易逆差。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5年美国对中国出口1161亿美元,从中国进口4832亿美元,美方贸易逆差3671亿美元。2016年美国对中国出口1158亿美元,从中国进口4628亿美元,美方贸易逆差3470亿美元。

2015年和2016年美国对华贸易数据比较: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保持相对稳定,中国对美国的进口有较大幅度的收窄(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
  从2017年前8个月美国与全球,中国,墨西哥,以及主要贸易伙伴的数据来看,2017年的美国贸易赤字比2016年同期高大约10%,(欧盟除外)。至少到目前,特朗普还没有扭转奥巴马的贸易赤字趋势。
包括从2017年1月到8月份的月数据及总和,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统计局(单位转换为亿)。
  因此解决中美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是特朗普访华的另一个重点,但在优先秩序上显然排在朝核问题之后,而且贸易问题也是特朗普可以向中国施压解决朝核问题的一根杠杆,企图以贸易上的部分让步换取中国对朝核问题的上收紧对朝鲜的绞索。对于特朗普来说,贸易问题是他手中可以牵制中国对朝政策的一个重大的筹码,他可以以降低中美贸易战的不确定性来迫使中国对朝鲜施加最大的压力,来增加对朝制裁的确定性。
  三、南海问题
  南海因为关系到日本和韩国海上石油和贸易生命线,美国以国际航道安全为由高调介入南海。
  在特朗普就任总统后9个月的摸索阶段里,其亚太政策一直都是模糊而不成型的。在美国政府内部,其亚太政策的构建有三种主张:
  1、是蒂勒森所倡导的,即日本首相安倍的主张,美国要联合日本、澳大利亚、印度海洋民主国家共同构建一种新型的“印度洋-太平洋”(Indo-Pacific)秩序;
  2、是比较符合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的主张,即以经济上的零和游戏为主;
  3、是特朗普女婿库什纳所主张的要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避免中美之间冲突或潜在的冲突。随着“通俄门”事件的持续发酵,库什纳有可能深度卷入“通俄门”事件的调查,库什纳的主张已经在白宫势微;
  目前浮出水面的正是蒂勒森主张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

“印度洋-
太平洋”战略区域
  在特朗普即将访问中国前,美国政府突然提出这个全新的概念——“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10月25日,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访问印度时向印度总理莫迪进行了阐述,讨论强化美印经济与安全合作,并协商发展“印度洋─太平洋”新战略,建立美、印、日、澳4国战略伙伴关系,并明确指出这一概念是针对“掠夺式的经济”(中国),其目的是联手制衡中国的“一带一路“发展。同时,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亦提出设置“美日印澳4方首脑论坛“,共同合作牵制中国势力扩张的构想。美国国防部长马提斯则在“东协国防部长会议“,提出联合东协制衡中国主张,与国务卿提勒森联手印度牵制中国呼应。美日几条管道齐下,显示特朗普政府应对中国的新亚洲战略主轴,将积极整合美国在东北亚、东南亚、南亚盟国友邦,共同遏制中国势力扩张,以利维持美国优势地位。“印度洋-太平洋”(Indo-Pacific)这一概念从幕后走向前台,意味着特朗普政府的亚太政策已经成型,并由亚太地区扩大延伸到印度洋,美国正式向其盟友表明,美国仍然是“印度洋-太平洋”的一股稳定的力量。
  “印度洋-太平洋”(Indo-Pacific)是日本首相安倍首先向美国提出来的,即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海洋民主国家联合起来,在辽阔的太平洋—印度洋形成一个反射弧。
太平洋—印度洋反射弧
  “印度洋-太平洋”是一个针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战略框架,其实质就是将两条岛链通过马六甲海峡拉长到印度次大陆,以反射弧线上的几个大的民主国家的制海权优势遏制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很明显,整个南海也就是这条“印度洋-太平洋”反射弧线内的一小部分。

将两条岛链通过马六甲海
峡拉长到印度次大陆
  虽然印度目前仍然恪守其不结盟政策,对美国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还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回应,但是美国对印度的诱人军售政策和日本对印度的“高铁”等一揽子经济援助计划,正进一步拉近美日印轴心的心理距离和安全距离。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在今年9月访印时,与印度签署国防科技合作协议,强化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并同意向印度出售航舰弹射器系统。蒂勒森访印时再次表示美国愿意为印度的军事现代化提供“最好的技术“,其中包括向印度出售F-16和F-18战机。
  对此,中国现在应该庆幸在“中印对峙”事件中采取的冷静、理智和克制的战略,成功化解了中印之间的冲突,否则将亲手把印度一把推进与美日结盟的怀抱。
  南海问题是美国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中的一个小问题,其实质是制海权的问题。制海权是英美海洋国家立国之根基,“印度洋-太平洋”海上航道也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大动脉,没有制海权来保护经济大动脉的畅通,中国崛起无从谈起。因此南海问题,一定要用环“印度洋-太平洋”的大视野来看这个区域性的小问题。
  四、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毫无疑问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这是中方坚定不移和不可动摇的立场和底线。特朗普刚当选后,曾经试探过挑战“一个中国”的底线,现在美国国会的保守派再次以美台军舰互靠、高层官员互访来要挟中国。中美两国政府对台湾除了在“一个中国”上有共识以外,其他方面都是尖锐对立的。对于美国政府来说,与台湾的关系受制于《与台湾关系法》,这是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对美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制约性很强;对中国政府来说,对台政策受制于《反国家分裂法》,是无法动摇的国策。但是台湾问题显然不是特朗普访华的一个重要关注的问题,该问题短时间也难以突破。
  中美关系要寻求新的定位
  当前朝鲜半岛的核危机随时可能引爆,中国的周边环境从朝鲜半岛、东海、台海、南海到中印边境都在持续恶化,中国维持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本也在剧增。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奇葩的双边关系,一方面双方经济上在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紧密合作,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双方不仅对立,甚至缺乏基本的互信。这种经济上的朋友,政治上的敌人,亦敌亦友,是过去中美关系的基本定位。
  中美关系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稳定的中美关系是中国安全的最大保障,没有稳定的中美关系,就不会有稳定的中国周边关系,就不会有未来世界的新秩序的构建,就不会有稳定和平的东亚,就不会有稳定和平的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大环境。
  如果沿着过去陈旧的思维定位走下去,由于中美双方在政治上没有基本的互信,在贸易上巨大的纠纷,早晚将导致中美关系大的反转和倒退,走向冲突和对抗,直至双方掉进“修昔底德陷阱”。
  因此未来的中美关系要寻求一种新的定位,将亦敌亦友的关系变成正常国家之间的非敌非友的关系,更要寻求以国家利益最大化而非从意识形态的考虑来和美国交往,中美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维护一个新的政治和经济秩序。未来的世界秩序架构,一定是中美双方来共同构建的,这是中美双方的利益最大化,舍此不仅亚太地区、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甚至整个世界也不得安宁。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8日 来源时间:2017年11月05日
分享到:

留 言

网友留言为中美印象网网友个人的看法和感受,不代表本站观点

特朗普访华

中美印象
官方微信